Categories: 新聞

[新聞] 香港保險VS內地保險,安全感完胜!

最近身邊的人說起香港保險的越來越多,而且由多年前的質疑口吻轉為詢問。聽說,香港新保單中大陸游客貢獻接近1/4,2015年達到了316億港元。

聽說,雖然大陸保險界對香港保險口誅筆伐,但監管鮮見明晰表態。

聽說,不少內地從業人員乾脆內外通吃賣豬仔,香港保險由此暗度陳倉。

更看到有官方媒體如廣州某報,也在說“香港保險確實好啊!”

面對“便宜很多、範圍更廣”的香港保險,大陸業界和消費者,該何去何從?

香港保險“便宜”在哪兒

“便宜”似乎是香港港保險吃香的首要原因。先看香港保險便宜的原因,業界普遍分析有三:

一是其價格計算中,人口死亡率、發病率等採用發達地區的人口數據,賠付率低;

二是投資範圍廣、經驗豐富,投資類產品的收益足以補貼;

三是運營成本低。

前兩點不足為奇,第三點“運營成本”有點意思,值得探討。如其中的純運營成本、營銷成本、銷售成本、管理成本、賠付成本等,分析對比如下。

說到“純運營成本”,有些內地保險從業人員非常不服:我們有移動展業,自動核保和電子保單又快又省錢,成本肯定更低!香港有嗎?

確實,內陸保險業界首創的“移動展業”快捷高效低成本,香港乃至全世界都鮮有耳聞。但每單節省的成本寥寥,即便量大不過千萬級,無法抵消其它如營銷、銷售、管理、賠付等動輒上億的成本。

發展初期,需要多投入市場教育的成本

內陸市場首先要解決“該不該買保險”等消費者教育問題,香港對保險的接受和認知程度高,保險公司無需在市場教育方面投入太多,從而優化成本結構。內陸的職業培訓中,“保險功能與意義”等教育內容吞噬了成本,推高了保險價格。

內陸市場尚處於發展初期,似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。那麼這塊成本咱也就認了?央視播放的“保險,讓生活更美好”行業廣告,實質上出錢的人不是保監會,而是你我這些買保險的人。換句話說,如果有辦法讓消費者接受保險快一點、早一點,成本也會低一些——羊毛,終究還是要出在羊身上,用高價格買保險,等同於讓消費者為自己的“不懂”買單。

渠道能力不足,不得不消耗成本

與營銷相關的另一個成本,或者說價格黑洞,就是銷售成本,例如大進大出的銷售人員,職業素養跟不上消費者成長。從業者給人的印象,仍然是“大媽”。

與筆者相熟的一個香港團隊長,本人出自英國名校,手下30餘人均為香港大學、中文大學、浸會大學、香港理工等亞洲知名院校,高素質的人才意味著培訓成本的低廉、穩定的高收入和低流失。

這些落差的後果,就是銷售成本中,不得不考慮人力置換增加的成本消耗。在這一點上,保監會終於開始要求“大專”學歷,不得不說是一種妥協的進步。但願保險公司的基層,不要再用發揮擅長的靈活、變通來虛與委蛇。

銷售渠道的能力不足,也帶來了另一個成本消耗的大項:管理成本。

渠道管理能力侵占了成本

據不完全統計,從內外勤人力比的角度來看,香港保險(1:15~20)優於內陸(1:5~10)。內外勤知識結構、職業技能、文化背景的反差,帶來巨大的溝通成本,在沒有更強能力的管理人才、編制受限的窘境下,只好通過臨時工等形式來救急。

“臨時工”心態傳染給不少代理人,現實壓垮了夢想的時候,“撈一把就走”、“賺快錢”的潛意識,加上保險公司金錢觀的強力宣傳,導致了保單品質下降、續期繳費不理想。

而保險恰恰需要長期交費才有利潤——既然賺不到未來的錢,那就提高價格、短期少賠一點吧!

道德水平也會影響保費價格

在香港保險的銷售過程中,簽約的環節則相對複雜、繁瑣,比如“面簽”要求一定要到保險公司談話、詢問。類似的場景可在香港電影《奪命金》中看到,要求客戶複述風險條款並有錄音。

內地保險銷售中也有品質控制環節,但明顯有漏洞可資利用。兩相比較,香港的原則是“嚴進寬出”,理賠簡單便捷,而內陸則恰恰相反,在業績指標的重壓下,變成“寬進嚴出”,前有誤導,後必糾紛,進而惡性循環。

又比如限定條件沒那麼苛刻,相當於保險公司在告訴客戶:在我眼中你是好人。而內地保險公司的條款中的種種嚴格限制,給人的感覺是在說:假設客戶都是帶有惡意目的的壞人。

好人壞人保費一樣,也就是說:多數好人得為少數壞人帶來的成本增加而買單!

買賣雙方相互忽悠的結果,就是理賠成本增加,進而被精算師們計入成本,推高保險價格同時,還互相視為壞人,承保條款中的種種限定越來越苛刻,讓人越來越不舒服。

總結下來就是,大陸保險做得還不夠好

購買香港保險的時間成本並不低,得親自跑去香港、手續繁雜。然而令人尷尬的是,買香港保險的多是時間比金錢還寶貴的“高端客戶”,他們並不覺得繁冗的手續、不厭其煩的風險確認是障礙!
反觀之下,我們的保險銷售培訓中卻充斥著“盡量簡單、盡快簽單,避免夜長夢多”的論調。不少營銷員擔心要體檢、怕客戶嫌煩而丟單,寧願不做高額保單。

分析以上現象,購買香港保單的多為高端人群,並非價格敏感人群。而且即便保險費便宜過內陸保險,但仍不足以替代時間和繁冗手續增加的成本。

去香港買保險至少保費支出都在2、3萬以上,數十萬上百萬也屬平常。而據國內《2014高淨值客戶心靈投資報告》顯示:600萬資產以上的高淨值人群,人均保險花銷僅為1.3萬元。看上去是人們更願意為香港保險多掏錢,即便手續繁瑣。

他們真正看重香港保險的是什麼?

上文提到的《2014高淨值客戶心靈投資報告》中還顯示:高端人群保險意識更強、購買意願更高,更傾向於國際保險公司而非中資。

而且儘管多年來赴港投保人數一路攀升,去年新保單已超過16萬份,但2015年全年投訴量才六百多件,而內地是30978件!兩地保險的真正差距在哪裡?

據香港業界行家自己分析:監管清晰透明是重要的製度因素。香港保險業的監管給人信心,而且投訴渠道多,可以充分保護消費者利益,給客戶帶來心理上的極大安全感。

答案不言而喻,是“安全感”

香港人秉承的西方管理思維更重視規則,一旦制定就無條件遵守,執行極為到位,甚至會被我們認為刻板、不懂變通。如果遇到例外,或修改規則,如不能修改多數情況下寧願放棄。

相比之下,目前內陸法律法規包括行業規章尚不夠健全的情況下,東方思維中的靈活變通,在保險行業中被發揮到極致,一方面促進了快速發展,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很多隱患。

“營銷員跟我說以前在老家得病,查不出來,投保時不講也沒事兒,這種說法讓我害怕”某企業高管說。保險行業在人們的心目中本該“保守”,這並不是壞事。如“破例”等“靈活變通”在人們心目中幾乎等同於“破壞規矩”,甚至是內外串通,無形中令人擔憂。

尤其是在結果導向的經營理念下,過程幾被無視,“只要有保費,我不管你怎麼來的”的說法不絕於耳。這與成熟法治社會中的“程序正義”、“尊重規則”背道而馳,也是高端客群遠離內陸的原因之一。

如“嚴進寬出”的過程嚴苛,等於是說前面的繁瑣,未來的理賠將變得簡便,這意味著取得了信任和尊嚴。

對於高端客戶而言,有時候也覺得內地的產品和服務不錯,但是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過程卻讓人覺得不爽,“高端客戶”更需要的用戶體驗:尊重、面子、專業,內地保險公司沒有給出來,人家不跑才怪。

香港保險可以總結出來的優勢,除了便宜、保險功能多範圍廣、認定標準寬鬆之外,還有180天全額賠付、免責條款少、自殺免責時間短等,總體給人的感覺是“這才是有面子的保險”。而且監管處罰比內陸更為嚴酷,鑽空子難度更高。

本文來源 網路

earth

Share
Published by
earth

Recent Posts

[新聞] 【大時代再臨?】中保監准萬九億保險資金買港股

內地再開啟買港股大水喉。中保監...

8 年 ago

[新聞] 個稅改革新突破:遞延養老保險方案將出台

 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/個...

8 年 ago

[新聞] 「我被搶劫」韓女謊報刑案 涉詐保險費

韓國觀光客謊稱物品遺失,涉嫌詐...

8 年 ago

[新聞] 中環出更:買齊保險穩陣 自駕遊少風波

【東方日報專訊】自駕遊深受港人...

8 年 ago

[新聞] 出國加保「旅遊綜合保險」行李被偷可理賠

出國旅遊如果擔心手機、電腦遺失...

8 年 ago